唐三彩的制作工具有哪些?唐三彩工具介绍

更新时间:2023-03-27 21:06:18 作者:通达百科

  唐三彩是我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,在烧制过程中需要不少工具,那么唐三彩的制作工具有哪些呢?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!

  唐三彩作为陶瓷的一种,制作陶瓷的工具同样适用于唐三彩。制作瓷器的主要工具用于瓷器制坯的轮车、模型以及入窑装烧的各种窑具等。

  轮车亦称辘轳。主要构成是一个木制圆轮,轮下有立轴。立轴的下端埋于土内,上端有枢纽,便于圆轮旋转。操作时,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旋转。利用轮车的旋转力,用双手将泥坯拉成所需的形状。用轮车制作瓷坯,在工艺上称之为拉坯。盘、碗等圆形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。

  模型又叫模子。即用生土或石膏等材料先做成所需瓷器形状的模型,再将泥料涂敷或打成泥片置入模型内,用手或机械压制,稍干后取出,即成为瓷器的坯件。制作瓷器的模型有单模型有单模的合模。瓷器中小型塑像、壶嘴、壶把以及碗、盘等采用模制。

  瓷器坯件放进炉窑装烧,须用耐火材料制作的辅助工具间隔装置,此类辅助工具就是窑具。窑具包托匣钵、垫柱、支钉、垫圈、支圈、垫饼以及棚板、支柱、耐火材料支架等。其作用在于防止制品在烧制过程中污损与缺陷,并起盛装和支架作用,以提高装窑密度,利于烧窑操作。陶瓷考古学上,往往以有否窑具的发现来判断某一地区是否属于古代窑址。


  匣钵是一种置放瓷坯的窑具。始于隋唐。匣的作用,主要是使制品受热均匀,避免烟尘直接熏染釉面,并使制品相互隔离,不致粘连在一起,提高了装烧密度。同时可充分利用窑室高度,提高装窑密度,增加产量。

  垫饼是窑具的一种。多用粗耐火粘土或高岭土制作,因其状似饼,故名。垫饼的作用是使器坯底足置于垫饼之上,可防止器物与匣粘结在一起。

  支钉是窑具的一种。古代常用的支钉,形状有直筒形、圆环形、圆饼形、三叉形、四叉形等多种。支钉上面都有齿状凸起。用支钉支烧的器物,烧成扣底部留有支钉痕迹。宋代汝窑、官窑等器物的支钉痕迹很小,形似芝麻。

  支圈是一种适应覆烧法的特殊窑具。创始于宋代定窑。使用支圈烧一窑瓷器,用同样的燃料,同样的时间,比使用其他类型匣钵产量增加数倍。定窑支圈先后为其他瓷窑仿效。

  齿形是支具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烧窑具。其形状为圆形,下有一周齿形凸起。使用时齿口向下,上面再叠装其他器坯。这种支具流行于晋至唐代的浙江地区越窑系瓷窑。

  火照又称“火标”,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。火照一般利用碗坯改做,上平下尖,中间挖一圆孔、呈“ ”形,置于窑膛。检验窑温时,用长钩勾出火照观察。每烧一窑要验火照多次。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。

  垫柱是窑具的一种,亦称窑柱。为把瓷器制品从窑的底基上升高,以利用窑室中较高空间的较高温度烧成的柱状物,其形有束腰嗽叭和直筒等不同形状。

为您推荐

壮族文化壮族有多少种方言?

  壮语北部方言分布在广西的驮娘江、右江、邕江一线附近及其以北地区和云南省的邱北、师宗、富宁、广南(北部)等地。广东连山、怀集等地壮语也属北部方言。使用人口约占壮族人口

2023-03-27 20:06

壮族文化壮族传说“敢壮山神童”

  相传在田阳县敢壮山一带出了一个很有名的神童,他的名字叫农才。  有一年,皇帝要在田阳一带举行一次地方会考。那时候,朝廷有一项规定,每三五年在一些比较有名的县进行会

2023-03-27 19:58

壮族乐器壮族乐器“马骨胡”的起源是什么?

  关于马骨胡的来历,在广西的壮乡山寨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:很早以前,这里住着一位聪颖俊俏的姑娘阿冉和一位勤劳勇敢的青年阿列,他们从小一起长大,青梅竹马,非常相爱

2023-03-27 19:54

壮族习俗壮族抛绣球有什么传说?

  关于绣球,在壮乡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。说的是在800多年前的靖西县旧州古镇下的一个小村庄里,居住着一户贫穷人家。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。阿秀美丽漂亮、

2023-03-27 19:45

壮族民间故事《百鸟衣》有什么历史?

  在壮族文化中,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非常丰富,它如一幅斑斓的画卷,形象地真实地展示了壮族社会的历史发展。它表现了壮族的斗争历史和社会生活,反映了壮族人民的悲欢、希望和

2023-03-27 19:45

谁是清代画坛正统派的代表?

  还不知道:清朝画坛上的正统派代表人物分别都是谁?他们分别是王原祁,王时敏,王鉴,王翚,合称清初“四王”,又称“江左四王”。  王时敏  王时敏(1592-1680)明末清初画

2023-03-27 19:25